开心每一天

?
2015届初中阳洋
?
想想已经是十年前的事啦!
2012年9月,我进入中大附中初中,拥有了“2012605……”开头的学号。在这里三年的日子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开心每一天”。
在这里,我幸运地遇到了此生非常好的老师们,包括班主任张芝老师,还有数学曾萱老师、英语刘芳老师、思品程瑶老师、物理李华润老师、化学邓作逵老师,还有级长白泓老师、历史鲍金桥老师、生物朱庆瑜老师、体育孙鹏老师和梁辉端老师、美术陶术老师等等等等。

治学严谨、循循善诱,这样的话虽然显得陈词滥调,但用来形容老师们的教学可谓是非常妥当。在课堂之外,又可以举出千个万个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的“内部梗”来展现他们的风趣与平易近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师生,倒不如说更像是朋友,我们私下里也很少以老师称呼我们的老师,什么“芝妈”“萱萱”“芳芳”“润哥”“逵爷”……不一而足!
还记得芝妈老师用秒表计时点人回答问题,端午节到了,我们正好有一篇课文《端午的鸭蛋》,为了让我们更深地体味端午传统文化,芝妈特意请来几个妈妈、奶奶和老师在教室跟我们一起包粽子,我们包了甜的、咸的、红枣的、鲜肉的各种口味粽子,跟着妈妈奶奶们也学习了各种不同的粽叶包法,家住中大的同学中午回家把粽子煮了,下午就在班上分享,品尝着自己亲自动手包的粽子感觉味道真是美味无比!还有圣诞节用两节课让我们交换礼物,随机抽选到其他同学的礼物时不时惊喜万分!

▲我们一起包粽子

▲班级圣诞活动
萱萱常常在黑板上写“静能生慧”,这几个字不仅让我们欣赏了她漂亮的板书,而且也让浮躁的我们沉静下来,陷入思考。
润哥的“高压锅”的梗至今跟同学一提起让人捧腹!而他的徒手画圆当时让我们瞠目结舌!
逵爷的各种传说更是不用说,他的严谨至今还在影响着我。记得逵爷要求我们进实验室之前一定要提前预习,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而有一次我和搭档刚好没有预习,结束某一步操作的时候他突然走到我们桌子旁边,问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那沉默的10秒简直像一年一样漫长,让人终身难忘!在老师的引导下,初三的我和几位好朋友热衷于“钻研”一些化学问题,到高中才发现原来当时的我们自己已经探究出了一些高中知识,这些探索和思考对于初中的我们而言,是非常有趣又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说在中大附中的学习让我养成了许多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生活学习在这里,我们并不觉得当时升学竞争有多么激烈,也似乎并没有那种要为了中考多么紧张的氛围,这完全是因为这里的学习环境宽松,到了初三,我们依然可以尽情享受艺术节、科技节、校运会、跳蚤市场、篮球赛等等各种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

▲阳洋和同学参加科技节“水火箭”项目

▲参与科技节“大晶体”项目
这里每学期都有许多有趣的活动,记得初一的时候我们全年级开展了“发现中大”活动,当时要求我们分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清单,每个小组要找到清单上列出的中山大学的建筑物、雕塑,并且与之合影。另外我们还要在这些建筑、雕塑周边“寻宝”——每个建筑和雕塑周边藏有信封,我们找到信封,完成信封里的题目,还可以去老师那里领奖品。作为从附属幼儿园上到附属中学的“我”,我自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老中大人”,当老师一声令下,我的组员迅速行动打卡了各个地方,我们一路奔跑,才发现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山大学有那么多学者大师的足迹,这一幢幢红楼有那么多故事,“发现中大”也让我对每天身处其中的中大校园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发现中大
在这里经历的友谊也格外珍贵。大家一起讨论学习、聊聊爱好,当然更多是娱乐话题,常常为了莫名其妙的笑点而捧腹不已……一个年级八个班不算是一个很小的规模,但是不同班的学生之间也都非常熟络。课间的时候,同学们常常是涌到走廊上看风景,遇到大课间下雨不做课间操时,教室外全都是各班的学生,相互打招呼,好不热闹。初中的时候百度贴吧还很流行,作为深度互联网用户,我有幸经历了中大附中贴吧最热闹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在上面看贴回贴,在贴吧上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了附中,也因此认识了很多不同班甚至不同年级的校友。

▲当年的我们
尽管我并不是一个擅长维系友谊的人,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大部分初中朋友变成了朋友圈点赞之交,甚至完全失去联系,但偶尔想到初中时经历的事情,还是觉得非常感动和心存感激。
如果说好的老师和同学是大部分学生的美好回忆,我认为这里最独特之处在于无论班级、年级乃至整个学校都充盈着轻松的氛围和包容的风气。上高中之后,时常听闻各个学校的学生吐槽本校的行政老师不为学生考虑、拍脑袋做决策,与老师们相处也无法相互理解,甚至处于充满敌意的状态,但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这样的吐槽!
我想,这并不只是对于过往的滤镜。我们的校领导也的确非常优秀,上学时校长常常站立在校门口跟每一个同学打招呼,时不时还聊上几句。还记得某一次,严校长作了“我有一个梦想”的国旗下讲话,讲述他希望同学们不要恐惧德育处,没事可以去德育处做客的梦想。虽然大家觉得有点搞笑,但也展现着中附的教育理念。还想提一提我格外喜欢的一个角落,就是西楼梯口下面的剪报栏。剪报的来源非常丰富,《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等,那是严校亲自剪贴,上面还有严校长自己读过后做的一些标注,听说他已经坚持了十多年了!在智能手机还没大规模流行的当时,看剪报是我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初三每次体锻完或吃完饭回来准备上晚自习之前,我都会停留在剪报栏前浏览当天的剪报。曾经严校长还想成立一个剪报社,让同学们一起参与,在剪报栏粘贴学生自己选取出来的内容,我参与了最初的一次小会,但最后因为操作的确不便,很遗憾没有了下文,但是剪报栏让我在高中继续养成了喜欢看报纸的习惯,虽然在我填报志愿之前从未想过选择新闻,但谁知道冥冥之中这有没有剪报栏潜移默化的一些影响呢?
我想,很多同学都应该有和我相似的经历,中大附中让大家能够感到开心与自在,进步与向上,这大概是一所学校可以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