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切磋?阅读教学有奇招

---区联盟张颖英语名师工作室拓展阅读课研讨活动速记

作者:戚满兰 发布人:俞惠铭 发布日期:2021-01-18

1月14日下午, 海珠区联盟张颖英语名师工作室拓展阅读课研讨活动在我校录播室举行。这次研讨活动主要聚焦一线名师的经验分享,工作室的成员都觉得干货满满,收获多多。

首先上台分享的是刘英老师,她是广州市协和中学英语科科组长,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研会理事。她以“教材主题微型库建设与主题拓展阅读”切入点,以“language.txt”为例,生动形象的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阅读的文本分析”。在提问答疑环节,工作室成员对她的“txt文本检索”特别感兴趣,都上台围观她进行实际操作,她用 AntConc 的 Concordance 工 具演示:检 索 language* 在 NCE、 SHER-BSD 和SHER-WYS 中的索引行,建立教师个人专属的教学资源语料库。大伙都觉得这个工具对于教学资源的归类、检索和使用十分有用,纷纷点赞!


0

张颖老师以“拓展阅读之自主解码”为课例,分享了“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实践心得与教学反思。她总结提炼出了一种新颖的“四步解码”阅读方式:Message Decoding(信息解码),Dialect Decoding(方言解码),Print Decoding(文印解码),Ink Decoding(墨水解码),分别从“音、形、形+义、义”四个维度对阅读文本进行“朗读、引读、合读、默读+观读”。这是对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一种充满创意的实践,因为人们在感知、认知事物的时候,总是以整体信息为主的。尽管有时获得的信息并不十分完整,但人们会下意识的将不完整的部分补全,构成一副完整的图画来认识。同样,人们的阅读过程也是完形补缺的过程。一个句子或语篇去掉几个词以后,就好像有空缺的图形一样,人们在阅读时也会“下意识地”把空缺补上,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或文章,从而达到对文章的理解。这个“四步解码”阅读方式能够大大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0
0

最后上台分享的是来自广东实验中学高中英语一级教师杨潇。她是我校校友,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也是广州市高考命题研究组成员,曾参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师用书编写。杨老师分享的主题是“文本协同,以读促写,读写互益”,聚焦新高考的“读后续写”。杨老师首先分享她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读后续写”的理论依据:“互动协同模式”和王初明教授的“补缺假设”。前者认为协同不仅发生在情境模式层面,也体现在语言层面,两者相互引发相促进,在对话中,情境模式的协同指对话者在互动中逐渐建立起一个共同的情境基础,对所谈论事务所在情境的核心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和说话意图等)达成共识,理解对方的话语信息。后者认为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语言学习的高效率是通过“续”达到的,“续”是伴随着理解,紧接上文,不断补全拓展和创新创造新内容的过程,是语言理解和产出互动的过程。接着杨老师分享了学生在读后续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内容协同和逻辑相同(没有关注并提炼原文主题,缺乏主题贯穿意识,致使内容逻辑失去焦点)情感协同和语言协同(没有解析与主题相适切的基调氛围和语言特点,致使情感语言表达随意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杨老师独创了一个“文本对话信息表”,帮助学生抓住阅读文本中的“人物、动作、线索、地点、情感”,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协同,从而达到有效的输出,高效的完成“读后续写”任务。大家听完之后,都有“茅塞顿开”之感,都感叹“名师出高徒”!因为杨潇老师当年在附中就读曾是张颖老师的学生。


0
0
0

研讨活动在大家心满意足的笑声中落下帷幕,我们期待下次同样精彩、接地气、有收获的分享!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