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LIL教学方法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探寻

——以生物及德语学科课题《生态足迹》为例

作者:外语科组 吉可心 发布人:俞惠铭 发布日期:2021-01-10

1月3日德语吉可心老师与生物朱术超老师共同执教了一节跨学科项目式课程——《跨学科项目式环保实践:生态足迹》,赢得了同学们及听课嘉宾的特别兴趣。


0

本课题来自“青少年环保大使行动和教育计划项目”框架下《资源效率》模块的对外德语练习资料,主要由何为生态足迹及生态足迹消耗的地域面积两部分组成。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研究,重新整合了有关生态足迹一节的呈现顺序及内容,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跨学科项目的学习及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


0

整堂课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他们配合默契、分工合理,充分的将“CLIL(Content and LanguageIntegrated Learning)”的教学方法及项目式学习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贯彻了整合外语与学科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将学科学习和语言学习相连接,激活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珠海中大附中的罗朝猛副校长认为本堂课构思精巧、教学方法得当,善于讲练结合。本年级老师也认为在该课两门学科融合自然、课堂讲解与实践活动生动形象,易于认知和落实。侯淘文同学在谈到对本堂课的感受时说道:“开放日的跨学科同构课将德语与生物巧妙联系在一起,用德语讲解生物,生动活泼;我在这节课堂上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很多德语单词和表述方式,还学习到了许多有关生物足迹的生物知识。也让我认识到了要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这种新颖的方式给原本枯燥无味的语言学习和生物干货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令我感受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的乐趣。”

德语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项目课程在我校已不是第一次尝试,之前也有与地理学科、化学学科等的合作,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更取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这类项目式课程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更加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各个学科应用与整合的能力的培养,最终锻炼了同学们解决生活真实问题的能力。今后,我们还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以期推出更多优质的跨学科项目式精品课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