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五大任务 苦乐自在其中
起点求实在
我曾在课堂上以《我心中的宝藏》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一堂40分钟的限时写作训练。在改完两个班的学生交上来的80多篇作文后,我发现学生作文有待提升的地方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脱轨而行,不点题;缺乏内涵,空点题。加上之前在写《机会来了》的作文时,一些学生通篇口号“机会来了”“机会来了”,但并没有写出什么情况下什么机会来了,是怎样把握机会的等等,显得空洞无物,这实际上是在乱(未)点(及)题。结合学生写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流程,并做好了导学案。针对以上现象,我设计了这节研讨课,以求以学定教,发现真问题,消除真痛点。
环节求朴实
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即抛锚式学习模式,这一学习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①创设情境。②确定问题。③自主学习。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这些理念,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成了如下五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失误原因,请你诊断
阅读1号文和2号文,你觉得它们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我心中的宝藏》写作中的两篇失误文,引导学生明确常见的三大失误原因:1.脱轨而行,不点题;2.缺乏内涵,空点题;3.通篇口号,乱点题。
学生任务2:对比阅读,请你判断
阅读刘子柔同学曾写的两篇文章,你能看出作文的题目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先阅读后猜测文章的题目,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发现文中的一些扣题和点题句子,进而明确它们出现的常见位置及基本的方法。
学习任务3:合作探究,请你归纳
结合刘子柔同学的《再试一次》《门,其实开着》、崔薇同学的《百熬不馁,方成香果》、连浚博同学的《奶奶的味道》四篇优秀文章,探究扣题行文,点题明义的方法。其中刘子柔同学的《再试一次》已发表在《现代中小学生报》上。
?
连浚博同学的文章已发表在2020年第6期《新作文》上。
【设计意图】通过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优秀文章的点题方法,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明确写作时对题目关键词不仅要在形式上明扣明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在内容上不断突出关键词的内涵,从而明确:扣题行文不偏道,点题明义勤思考,形式显眼诚重要(开头、结尾、中间两次以上), 内容深化价更高(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体现)。
学习任务4:学以致用,请你升格
以学生本次写的一篇需在扣题和点题上做修改的文章为例,组织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究,指出文中的不足,并用刚才体悟到的点题方法对文章进行升格训练。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让学生换位思考和体验,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来阅读文章,从而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指出修改意见,这样比起老师直接指出文章的不足并告诉学生怎样修改,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学习任务5: 修改提升,更上层楼
结合今天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我布置了下一个任务——找两个同学批改自己的作文,随后进行互评,然后根据同学提出的建议,修改原作。主要从作文的扣题、点题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修改升格。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自我反思和合作学习,找出作文中有待提升的地方来升格,进一步掌握扣题行文,点题明义的方法。
内容求切近
本堂课所选用的教学资料全部来自学生实际,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优劣来掌握扣题行文、点题明义的写作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增长知识,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组织学生自我反思和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从学生交上来的修改建议来看,学生是动了一番脑筋,花了一番心思的,也比修改前的文章好了不少。
以下是学生几份课后修改的作业,无论是互评还是自改,学生的认真和用心可见一斑。
?
反思求超越
在引导学生掌握在内容上如何点题时,我只是借助学生的几篇文章,从宏观上提出可以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进行。但是,由于每个方法都是一带而过,只是从宏观上进行了梳理。我还应该在微观上深化拓展,比如:如何借助记叙来有效地扣题行文,如何在描写中恰到好处地点明题义,如何通过适当的议论来升华题义,如何巧用抒情来使情感和题义似水乳交融,这些都可在今后的课堂中细化到一课一讲上,让学生一课一得,得之深刻。
本课的导学案没有让学生课前阅读,加上内容较多,学生在堂上要读、看、思,这样自然要花一定时间,以至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和相互交流后,思维活跃,纷纷说出了自己对升格文的看法,当还有些学生正准备回答时,当我准备的修改参考还没跟学生分享时,课堂就结束了。如能让学生课前预习学习任务二和学习任务三的内容,那么在完成学习任务四时,教师便可结合学生的修改意见,当堂出示升格后的文章,通过对比升格前和升格后的文章,学生便更能理解和学以致用。
另外,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能完全融入到课堂上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那些不善发言的学生,我应创设条件多给他们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到课堂上来,也许能获得更多惊喜。
感谢听课老师给我的无限鼓励和宝贵意见,我将继续和大家一起且行且思,且思且悟,且悟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