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我”主题语境下的拓展阅读公开课
7月3日,我执教了一节科组公开课,“人与自我”主题语境下的拓展阅读。“人与自我”的话题,与目前所学人教版教材模块四的前三个单元话题相关,但教材取材皆为“大人物”,因此想补充一个生活中的“小人物”——我的父亲。而拓展阅读,是高一备组去年开始,响应区号召一直在做的事情。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必然。接下来,分享我的课前构思、上课思路、及课后反思。
一、课前构思。
课前需要缕清的思路:为什么要拓展阅读(Why),拓展阅读读什么(What),以及拓展阅读怎么读(How)。
Why?《新课标》明确,教师要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拓展三大主题语境的内容,同时补充更多类型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确保每周的课外视听活动不少于40分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500词,总量不少于10万词。可见,拓展阅读应当从语篇的多样类型、话题的广延度上去补充课内阅读。
What?根据区教研的指导精神和我们的实操,总结如下,可从整本书阅读、及与单元话题相关的篇章阅读两方面进行。
还是读什么的问题,浅层,我们读的是多样的文本,深层,我们读的是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完成智育;文本之后的主题意义,以完成德育;体验语言的隽美,以完成美育。
How?教研员提供的指导为:抄写和朗诵、故事情节表演、故事接龙、新词摘抄、观看配套电影等等。
理清了3个W问题,便开始实操。
二、上课思路。
课堂,视频导入预热后,以学习理解类的活动为开端。基于学生的预习(以下图为提示),让学生自己感知与获取一些文本的相关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体风格进行概括与整合,这属于基于语篇的活动。
然后,进行应用实践类的活动。这包括,引导学生利用文章discourse markers的提示、对文章内容关键词的抓取(时间词、地点词、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动词),循序渐进地分析、归纳并提炼出文章核心人物角色的关系,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时黑板上同步演示一个粗略的thinking map)。基于对文体风格、人物角色及故事情节的理解上,设计开放式的拟标题活动,让学生选择或自创一个合理的标题,顺势升华文章的主题意义,即父子之爱, 并以思维可视图作支撑,老师先润色思维可视图,作示范,学生小组活动,呈现结果。这属于深入语篇的活动。
最后,进行迁移创新类的活动,切合6月的父亲节,让学生写一篇“对父亲的感谢信”,深入德育,要求学生用到文中的相关词汇、举例论证等,属于超越语篇的活动。
三、课后反思。
结合科组的评课意见以及自己的感受,总结如下:
1.视频导入能快速抓住学生眼球,进入状态,阅读课文并分析。由于对记叙文要素的把握和时间线的重点引导,学生能快速分出文章框架,把握文章脉络。细节分析过程中,学生基本能顺着老师的牵引找出关键词和核心词,构建段落意义,最后构建篇章意义。
2.正如大家所说,板书有些急,今后放慢速度,清晰呈现;分析过程中,应当提醒学生要勾画(本堂课的意义之一)。由于文章较长,无法面面俱到,将有意义的点都挖出来,比如对标题的选择、对思维导图的展示、对其它人物角色的分析(如母亲、与宗教有联系的牧师)。综上,又另外用了一节课,带领学生回顾脉络,再次板书思维导图,扩充挖掘其它人物角色形象,深入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再次阅读,依据上节课的方法,学生自己圈点勾画,给时间探讨以上问题,课堂氛围较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