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七周教研活动 --政史地科组教研纪要
??? ? ? 在学校教育处的统一安排下中大附中政史地科组于第七周周二(21日)下午16点15分在历史专业课室开展科组教研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
??? ? ? 一、由李宏成老师转达与研讨海珠区区教育发展中心来我校高中部听课情况反馈与改进建议。
??? ? ? 二、我们还商讨了同科组跨年级集体备课科组活动事宜。
? ? ? ? 三、科组老师对陈瑶和林瑶老师的所执教的师徒结对公开课进行专业评课。李昌军老师做评课的主题发言。李老师指出,有幸参与了两位老师公开课的酝酿、磨课和公开演绎全过程,学习观摩中有收获、受启发、有感慨。他评课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
??? ? ? 高度重视,热情参与,准备积极,挑战难度。程、林两位老师思想上高度重视,选课题、定思路、找资源、制课件、写设计等,准备积极,彼此沟通,配合默契,提前4天完成教学设计、课件雏形,为试教和改进赢得较多时间。端正的工作态度、积极的磨课准备,体现了师徒二人优良的工作作风和教学风范。教学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否则,教材被“纯观点化”、“空泛化”、“理论化”,学生晦涩难懂,达不到以理服人、以德育人的目的。《青春有格》教材内容相对深邃,古诗文引言多,学生理解难度大;如何对学生进行“格”字解释及“行己有耻”耻感文化讲解,是教师面对的一大挑战。两位老师敢于挑战难度,程老师面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格”与“耻”的内在关系,而林老师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有序组织学生进行“共享单车问题”的讨论,以学生的思想来生成学习的思想,并有效应用学生的2篇调查报告来生成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故从教材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等多方面衡量,《青春有格》课文教学的难度大,对老师的要求要远高于其它课文教学。但两位老师在承担学校公开课教学任务的重要时刻,没有挑难选易,而是以挑战的精神挑战自我,挑战教学,精神可嘉。
??? ? ? 依托“学业标准”,理解教材准确,处理教材得当。 依托“学业标准”。 青春有格,行己有耻,旨在教育学生自尊自爱,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这正契合了旧学标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具体如下:
??? ? ? 课程标准依据: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 ? ? ? 2.3 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
??? ? ? 2.4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 ? 2.5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 ? ? 可新教材“青春有格”与旧教材“自尊自强”在内容表述上完全不同。程、林二位老师能机敏地从新教材课文“青春有格”准确捕捉到“旧课标”的要求,真是她们的认知灼见。 我以为此举科学准确,课堂教学依托“旧学标”而不拘泥于它。
? ? ? ? 理解教材准确。她们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做得比较得当。在教材理解方面,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基本合理。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而重新处理教材所采取的举措值得认同。
??? ? ? 教学重点:了解行己知耻的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行己有耻的要求。
??? ? ? 相对于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来说,学生学习理解《青春有格》之“行己有耻”的困难很大。如果不从理解上下功夫,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实现无从谈起。因此,两位教师把“理解行己知耻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符合教材自身要求,也尊重学生学习实际。如何做到行己知耻呢?教材表述相对通俗,可还是那么充满“专家色彩”。两位教师把“掌握行己有耻的要求”定为教学难点,未尚不可。但从立德育人的学科教学功能考量,本人以为,“要求”既可定为“教学难点”,还可定之为“教学重点”。因为《教学指导用书》对教学重点、难点没有明确定论,两位老师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无可厚非。当然,可以进一步切磋商榷。
? ? 处理教材得当。在教材处理上有3点成功之处。第一,“行己有耻”是“青春有格”的重要要求和行为底线,有格须有耻,有耻才有格。教师把“格”字联想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解读“青春有格”,认识张扬、自由的青春需要规范和引导的道理,导入新课自然。 第二,借用古诗文名句进行耻感文化探究,既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又开展了道德法治观念教育。? 第三,“行己有耻”就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要树立底线意识,坚决不做不碰道德底线、违法的事情;就要主动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这是学生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力求指导学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正确判断和选择,并设计相应而生动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选择。
??? ? ? 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同堂教学有序。程老师在导入新课环节,巧妙利用教材的资源信息,准确解读了“格”字的内涵,这是本课教学的基础和起点。她提取了教材中的3句名言,探究耻感文化,让学生理解“行己有耻”的内涵,启迪学生青春要有所不为,要有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和违法的事情坚决不做。即“知耻、辨耻、拒耻”,这是教材学习的推进。林老师试图通过“共享单车的现状”视频及学生调查报告,聚焦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行己有耻”,这是课堂生活化的体现。两人的教学内容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在内容和思想上是统一的。课堂组织连贯,结构严谨,程序清晰。
??? ? ? 基于经验和教材理解层面上的努力方向。从经验上看,多年教学经验的程老师作为执行新教材教学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从零开始,在教材难度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教师自身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平时繁忙的班级工作就已经消耗了太多精力,在设计和执行本课教学过程中,虽已尽力,但可能还有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思考。如在探索耻感文化时,内容把握还可优化,讲述还可透彻,时间还可控制。在阐述“青春有格”与“行己有耻”关系上还可更明确,在语言上可强化到学生内心。而林老师作为刚上讲台的新老师,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交流方面还有提高的层面,要积累复杂课堂环境中的教学组织力,提高临场处理学生问题的机变力和课堂增量信息的总结力,努力使学生的课堂讨论探究活动成就学习目标的达成。有人主张,要把课堂的精彩留给学生,而教师若担当好了课堂主导的角色,会达成教师的精彩。
??? ? ? 从教材理解层面上看,两位老师都有进步的空间。主要表现在“格”、“耻”、“行己”之间的内在联系表述上。本人以为,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在努力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总觉得深度显度不够,缺乏某种铿锵的力度。也就是说,基于现有时间和理解程度,他们在教学执行中或总结时,尚未完全达成某种高度自信、一针见血、画龙点睛的认知陈述。全体初中思品老师将来在执教本课时,都有必要注意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