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也可以与时俱进 (2006-2007学年上学期第7周)

作者:高三(1)班 陈惠燕 发布日期:2006-10-27

? ? ?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家家户户,和谐团聚。时近中秋,置身于现代化都市的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古代,感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清冷,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一轮明月寄托了一代代中国人多少相思多少惆怅,多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这本是属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传统节日,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然而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繁华的都市,似乎有人在质疑了:这到底是中秋佳节还是商业狂热节?? ? ? ? ? ? ? ? ? ? ? ? ? ? ?

? ? ? ?的确,在最近几年的中秋佳节里,商业活动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丰富。就如还未到中秋,大量商家已经忙着将自己的中秋产品隆重推上市场,有包装着华丽堂皇的月饼,有设计了上千种卡通图案的纸灯笼塑料灯笼,有西式的团圆自助餐,有中秋佳节特制的彩铃,特别是中秋祝贺短信如炮轰天。一种浓厚的商业气息笼罩着整个社会。于是有人开始在批判甚至唾弃这种喧宾夺主的商业现象,说这不正是文化传统逐渐被商业文化冲击的危险期吗?于是,他们在担忧着。担忧着这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即将面临着商业的覆盖。最近,某一报社还从社会调查中了解到,有71。6%的人认为中秋传统文化正在缩水。

? ? ? ?然而我想说,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他们担心传统文化在逐渐消失,可是传统文化消失了吗?每逢中秋,哪家哪户不是聚在一起赏月吃团圆饭?哪个工作忙碌的人不是在想着回家团圆?这种浓厚的团圆气氛不是可以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寻找得到吗?而商业月饼的形式多样化难道就是证明了文化传统的消失吗?不,这是时代在进步,时代在创新,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变的是月饼的样式与工艺,不变的是明月象征的传统;变的是庆祝的花样,不变的是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也许短信是李白苏轼们无法想象的,但也的确消解了浓浓的相思意,这种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的狂热,不也正拉近了家人朋友间的距离?商业的狂热并不是在冲击传统文化,而是一轮又一轮与传统文化在产生新的结合。为什么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便利时,还要矫情地想重温昨日的旧梦呢?

? ?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从落后的原始社会到我们当今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人类在不断前进的表现,因此商业的发达是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使生活中商业气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们也大可坦然,毕竟封建时代田园牧歌式的日子已经渐行渐远,我们迎来了时代日新月异、生活丰富多彩的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经济唱主角的时代,一个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时代,在这商业化社会中,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同时代发展。同时,多极的文化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丰富,经济的发展不能不让我们对身边的丰富生活发出感叹,但完全不必担心。这只不过是为传统文化套上了一层美丽的外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其本质还是没有改变的。我们依旧是黄皮肤黑眼珠的龙的传人,今天依旧是中秋佳节,花好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