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附中政史地科组第16周教研活动(新闻稿)
??? ? ?? 在学校教育处的统一安排下中大附中政史地科组于第16周周二下午16点15分在历史专业课室开展科组教研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
? ? ? ? ?由李宏成老师组织全体科组老师进行教学理论专题学习。学习后大家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大家一致表示通过学习在教学观、学生观、职业观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受益良多。???
?
???? ? ? 教研活动还对对近期刘涛涛德育渗透课和林瑶老师的汇报课进行了中肯的评价。
??? ? ? ?刘涛涛老师的德育渗透课题为《人口、粮食与环境》,刘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详细的说明。本课题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最后一课时——第三课时。学习这部分之前,有两节课做铺垫。学生已经比较明白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和黑奴贸易对非洲经济的深重影响,所以再引入非洲的粮食危机与贫穷问题学生很容易接受。但是本节重点在于分析非洲在贫穷、粮食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在课堂一开始,如果直接分析,学生的回答可能偏于笼统。大部分情况下学生会脱口而出是因为非洲人多,也不太容易想到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所以我这里设置了一个故事,用小明家人口增加以后引起了人均的消费下降。这一节课做得好的地方是找视频,尤其是通过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这给学生的强烈视觉冲击能使他们直觉感受到,非洲在近一百年的人口集聚膨胀的事实。上好一节课,一定要备足课。在备课过程中刘老师看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关的30+篇文献。在本学期的备课过程中,涉及到每个地理区域,为了准备课程,我都会阅读相关领域的数十篇新旧文献,这对于了解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这样使自己在把握课堂内容时不容易跑偏,会更有针对性。这样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初中地理在人地关系上比较强调开发要合理,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没有直接介绍这个概念。刘老师在这节课的设置中是通过事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填写缺了两个空的概念。虽然学生没有填正确,但是做了一些思考。在德育渗透方面,主要是通过非洲的恶性循环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理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渗透过程中给学生提示他们小学计算过的“牛吃草问题”,另外通过“捕鱼游戏”及相关计算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足之处还有,德育渗透方面不够彻底。准备的内容偏多,在最后讨论解决非洲的粮食问题时没有留足时间,并且最好再加一项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对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 ? ? ?林瑶老师的汇报课题是《财产留给谁》。《财产留给谁》讲的是继承法的基本知识,财产继承对学生来说不是很熟悉,针对本课知识点多,书中涉及的探究案例相对比较零散的问题,所以本堂课采用了一案到底的方式,引出各个知识点。使教学环节设计环环相扣,知识结构浑然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 ?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课利用晓军家系列故事贯穿辅助说明教材中的内容,同时采用了学生自学相关概念、小组探究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传授财产继承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渗透对传统美德的教育。本节课如果在小组探究的环节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和讨论教学的效果会更好。